网文写作靠“算法”变工厂?低质流量泛滥不可取
网络文学不能只关心IP是否有流量,而忽略故事精髓。如何更好开发文化IP,成为业内共同话题。 新华社 发
小说广告点击量都不低,但好的内容少。 网站截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成立3年多的国内某互联网公司主营网络文学创作,拥有全职作者40多个、线上作者上百个。该公司有一套不同于传统网文创作的“算法”逻辑,即用大数据为读者需求画像,精准定位“写什么”。公司甚至还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供网文作者借鉴与改编。记者从另一家小说网站获悉,大数据运用在业内已不是新鲜事,主要用于捕捉用户喜好、统计市场流行门类,让免费网文精准触达用户。
大数据的运用本没有错,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文行业市场“蛋糕”越做越大,逐热而生的流水线小说不计其数,进而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如此,一些靠反转、打脸桥段吸引关注的小说广告也频频出现在市面上,就连某些网贷广告也通过逆袭式的短视频剧情“收割”下沉市场。泛滥的低质流量,值得省思。
跟风网文批量化生产
假若创作持续工厂化,数量多精品少,行业容易劣币驱逐良币
“去年上半年火‘赘婿文’,下半年火‘战神文’,一本《镇国战神》成为爆款,到处都是跟风文。”电话那头,有多年写作经验的网文作家古萧很无奈,“造文工厂”比比皆是,去网站上搜一个热门的小说标签,用相似套路写就的小说层出不穷,“看完了,你或许能记住书名,但记不住作者,同质化太严重了。”
回首近20年,网络文学堪称一股“世纪红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超2500万部,17K小说网、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的网文储量均超过200万,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用户规模达5.1亿人。据测算,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将达416亿元,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业内人士坦言,网文这块“蛋糕”很大,其与文化工业深度结合后,形成“内容IP”优势,是公认的数字文化经济IP之源,于是众多小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很多公司起步时,没有像阅文等头部企业一样拥有多年的作者培育、作品积累,只能从模仿或仿写起步。网文工厂、造文工厂也就这样产生了。
近年来,类似的网文公司或小工作室越来越多,其运作方式也颇为流水线或批量化。“比如雇10个、20个写手,这一阵子哪篇文火了,就把它的大纲、套路扒下来,然后模仿这个套路,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就又是一篇文章。”古萧说,“造文工厂里,10个人写出来的东西乍看不一样,但都是一个‘梗’。这10篇文章被投放到不同平台,如果运作出一个爆款就不得了了。”
近期成为网络焦点的那家网文公司,就曾在不久前发布过一份招聘50名“小说写手”及50名“坐班作者”的广告,显示月薪4000至8000元,学历不限。写手需要“根据公司给出的方向和题材,撰写大纲并创作小说”;而在“坐班作者”的介绍中,公司称“没有经验没关系,公司有资深编辑和大神作者提供培训指导”。
造文工厂中,网文像货品一样被批量化生产。“这通常是一种仿写,比如梗的借鉴或相似套路的运用,实际上也不能直接界定为抄袭,但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网文内容同质化加剧。”古萧说。《镇国战神》最火时,国内知名网文论坛“龙的天空”上,就出现了网友整理的这本书的大纲,足见仿写的热门。
随着网文创作的热门,诸如网文培训班、速成班等配套产物也越来越多。“没写作过的人特别好奇,会写作的肯定没工夫去。”古萧说,经网文培训班速成培训后,没有经验的小白作家确实有可能达到网文入门门槛。“一个普通作者写文,需要构思、把主线细化,但有些造文工厂或培训班里就只抓热点,流行什么写什么。细节的处理、悬念的留置,正常作者可能还处理不好,但造文工厂给你模板,写起来可能还比正常创作的作者有优势。”
流量制造的赘婿IP、战神IP,正在快速侵入阅读市场。古萧担忧,虽然网文作者上千万,但假若创作持续工厂化,数量多、精品少,行业容易劣币驱逐良币。“同质化是因为有利可图,网文工厂短期效应很赚钱,但不长久,易造成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好的创作生态应该有更丰富的自我表达。”
流量网文非网络文学
以收割流量、低层次感官刺激为目的,最终是为将流量转化为收入
一面是逐热而生的同质化网文;另一面,以“小说广告”等形式出现的“流量网文”也以博眼球的方式占据大众视野。
前两天,网友“奶茶”发微博吐槽,又被大数据推荐了一本“小说广告”。记者检索该推文账号发现,推文内容“图文并茂”,以长截图的方式截取了部分小说内容,最终目的是通过评论区引流到一个微信公众号。记者随即关注了这个名为“每天多读书”的公众号,通过后台回复关键词,记者被引导至一个隐蔽的盗版小说网站。在该网站上,热门小说的VIP章节,也需要通过充值或年费会员等形式付费阅读。与此同时,公众号后台频繁弹出对话,诱导用户继续阅读或领取“充值大礼包”,刺激消费。
“在这里,网络文学已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存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目前行业内有“流量文学”的说法。区别于传统网络文学,流量文学借助互联网媒介尤其是众多自媒体号传播,通常质量不高,以收割流量、低层次感官刺激为目的,最终是为了将流量转化为收入,“这是行业最不起眼的一部分,它的内容可能是纯堆砌、没有灵魂的东西。”以颇为荒诞的“冲量文”为例,它几乎不需要任何内容品质,通过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就拼成一本“书”。“通常是小网站刚起来,需要充实书库,所以不求质量只看数量。”近日有媒体披露,冲量文的大部分市场价是千字3元至5元,明显的低回报也印证了显而易见的低质量。
在阅文集团副总裁杨晨看来,流量文学并不等同于网络文学,两者截然不同。“网络文学内容的核心是精彩的故事,以创意、剧情为卖点吸引读者,通过在线阅读以及IP开发获取收益。流量文学则完全是另一种路线,以无数不知名的自媒体号为代表,它们似乎无处不在,但又隐藏极深,背后的经营者从不会公开亮相,内容则是完全的眼球经济模式,真正的故事剧情则几乎没有。”
除了图文并存的小说广告,同样以获取流量为目的的,还有以土味短视频呈现的小说广告。这类广告通常不足1分钟,拍摄内容选取“爽文”中最“爽”的段落,包含霸道总裁、后宫争宠、穿越、恐怖惊悚等吸睛元素,剧情夸张、爽点及打脸桥段高度密集。曾参与这类小说广告拍摄的管云鹏告诉记者,去年5月至7月,他可能就拍了上百条此类信息流广告,“虽然具体角色、台词会稍有变化,但都包含前期隐忍、中期制造矛盾冲突点、后期逆袭的套路,内容其实换汤不换药。”
对小说网站来说,短视频广告显然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引流方式。然而,最近就连一些网贷公司也拍起了似是而非的短视频广告。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用逆袭式的剧情吸引眼球。广告里,外来务工人员成功在客机里升舱、外卖小哥路边搭救董事长,而解决主角困境的方式都是开通网贷。剧情走向颇为无厘头,逻辑也完全站不住脚,但广告方的用意昭然若揭:用低质量的土味视频“收割”下沉市场流量,从而为网贷买单。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认为,把小说里的“爽点”、套路转化为剧情短视频,用视听手段刺激观众回到小说阅读中,有颇具产业智慧的一面。“但如果只看到大量人群上网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背后的盈利模式,则需要反思。所有人都有享受这个时代文化的权利,精英文学作者、学者等也一定要积极介入,引入高层次文化口味,对网络文艺积极引导。”
专家观点
大数据只是手段 关键看如何利用
不难发现,网文工厂也好,信息流广告也罢,背后都有大数据的身影。某小说平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平台经大数据调研后,发现“赘婿”题材小说热度上升,于是将该题材翻拍成视频广告,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基于海量用户数据,搭建一套了解用户阅读偏好的体系。通过对用户的基本属性、阅读兴趣和行为等提取标签,可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的用户在阅读风格、阅读流派、阅读题材等方面的偏好。”在某免费阅读网站相关负责人看来,引入大数据进行数据积累,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网文的技术创新,“此前是由编辑团队判断作品的流行趋势,现在有一定数据累积后,能在小说编辑的基础上,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及技术优势,为创作者赋能。”但他也认为,大数据在用户个性化推荐上相对成熟,至于谈到真正的小说创作,还是有赖于作者的创造力。“大数据只是能帮助作者降低试错概率而已。从小说平台的角度,我们也不鼓励扎堆写一种题材,这样不利于内容生态的打造。”
在众多网文作家看来,科技或大数据是一个中性词,关键看如何去利用及利用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话题让人想到以前讨论的AI写诗,现在5G已经很普及了,未来用一款AI软件去创作一本书,可能都用不了几分钟。”在上海网络作协副秘书长陈佶看来,大数据的普及,可能会导致部分人竞逐热点,从而去批量生产某些流水线性质的文章,但长远来看,只迎合热点的小说或千篇一律的爽文,并不会让人一直买账。“文学作品带有一些感情上的色彩,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并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网文发展过程中,读者的眼光会越来越刁。”
一直以来,市面上都能找到一些打着“网络小说生成器”或“写作神器”旗号的软件,小说书名、男女主角名字、门派势力、魔法招式、灵丹妙药等都可自动生成。出于好奇,陈佶也体验过类似的辅助写作软件,“确实很快就能生成一篇文章,质量还可以”。在他看来,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一定会有人去尝试新的技术手段,大数据是其中之一,“但行业也不会因为有人尝试了新技术手段而被淘汰”。
陈佶说,从创作者角度而言,网文写作不单单是商业性的,它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写作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真正的写作不是迎合市场热点,而是迎合自身的表达欲望。很多成功的网文作家,都是利用写作进行一种创新,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他比喻,写网文就像打太极,易学难精,也像酿酒,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等待。记者 张熠
本文由[db:作者]发布,不代表珠海合泰财务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iip208.com/gongsizhuce/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