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殿十亭 八旗肇始
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祖、父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红、白、蓝四旗。1615年,又在此基础上增设四旗,形成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女真八旗,用以统领军队和族人。
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关于八旗制度的军事性质有这样的描述:“行军时,地广,则八旗并列,分八路;地狭,则八旗合一路而行。队伍整肃,节制严明,军士禁喧嚣,行军禁搀越。当兵刃相接时,被坚甲,执长矛者,为前锋;被轻甲,善射者,从后冲击……”。这支骁勇善战的八旗军东征大漠,统一蒙古和朝鲜;西讨大明,入主中原,统一全中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沈阳故宫东路 大政殿和十王亭 殿前广场长195米 宽80米
为了将涣散无统的部族组织起来,投入生产,发展经济,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们亦将八旗制度引入理民治国之中。八旗组织一般分牛录、甲喇和固山三级。每300人为一牛录,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而五个甲喇则组成一个固山。固山即为“旗”。丁壮们战时为兵,平时皆民。
随着大金的不断强盛,女真逐渐征服了蒙古、汉等外族。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设蒙古八旗。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将女真八旗中的汉族拨出,另编一旗,以黑旗为识。后经崇德二-七年(1637-1642)的三次增设,汉军黑旗亦扩编为八旗,于是,皇太极取消黑旗,将其改编为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一致的汉军八旗。至此,大清的八旗制度其实已扩展为满洲、蒙古和汉军的二十四旗,但仍统称为八旗。
沈阳故宫的标志大政殿 外高18米 融满汉蒙藏多民族建筑风格
“一殿正中据,十亭左右分;同心筹上下,合志立功勋。辛苦缅相共,规模迥不群;世臣胥效荩,宗子更摅勤”。从这首乾隆皇帝吟咏大政殿和十王亭的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祖先创立的国政之基-八旗制度的赞誉,以及缅怀先祖、努力治国的决心。
按努尔哈赤的建造意图,大政殿是为皇帝的“办公室”,采用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样式;而十王亭则为与皇帝共同议政的左右翼王及八旗贝勒爷的“办公室”,亦采用歇山卷棚顶周围廊亭式建筑样式。但由于大政殿的建筑级别高于十王亭,故称“殿”。以左翼王为首的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和以右翼王为首的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共十亭,按八旗阶级之高低、方位之尊卑呈燕翅状于大政殿前广场的东西两侧依次排开。据说这两黄在北,两蓝在南,两红于西,两白于东的设置亦是附会了汉文化“阴阳五行”的相克之说,寓意八旗劲旅四通辐辏,八面驶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大政殿内皇帝御用九龙金漆宝座屏风 “泰交景运”为乾隆御笔
左右翼王亭是分管军事和民事的两大国家机构,而八旗亭就是八旗的最高衙署了。这一组“大政居当央,十亭两冀张”的君臣合署办公的亭子式建筑群,在我国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不过,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八旗贝勒的地位也逐渐旁落,大政殿和十王亭亦失去了其原本君臣民主和议之旨,十王亭最后则沦落为八旗官员的“值班房”。其实,自皇太极的中路宫阙建成使用后,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就已成为举行盛大国典的专用场所了。颁布重要诏令、节日庆典礼贺、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均在此举止。
1626年,皇太极在此即汗位,建元“天聪”。1636年,他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以示自己正式称帝,以示大清正式与明分庭抗争、平起平坐。这一年,皇太极亦是于此受尊号、受百官朝贺。1643年,他六岁的儿子福临于此升殿登基,成为大清的第三代帝王。
八角重檐各八条五彩琉璃脊汇于殿顶宝瓶火焰珠 象征八方归一
大清入关迁都后,以盛京为留都,把东北作为皇家禁地实行封禁。朝延先后派内大臣、昂邦章京、辽东将军、奉天将军、盛京将军等履职盛京,置户、礼、兵、刑、工等五部加以管治。因此,大政殿成为“陪都宫殿”中唯一被留用的宫室,依然保留着“坐班”和“朝贺”两大典仪。所谓“坐班”即按清入关前的规定,在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的“常朝之日”,盛京城内各衙门的文武官员都要来大政殿报个到,由礼部负责点名查验。因京师的常朝官们要向皇帝磕头,而盛京的官员们只需面殿而坐,因此称“坐班”。
大政殿内彰显皇家气派的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
而所谓“朝贺”,即每逢农历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皇太后生日)这三大节日,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庆典恭贺。京师的典礼在故宫的太和殿举行,而陪都盛京就是在大政殿了。此外,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东巡时,亦多次在此典庆和筵宴……。
网络图片感谢分享!
本文由[db:作者]发布,不代表珠海合泰财务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iip208.com/gongsizhuce/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