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公司注册

花开时节动京城,唐朝人对牡丹到底有多热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的经典名句。在诗人认为万千花朵之中,只有牡丹花才能配得上国色的赞誉,牡丹花开的时节整个京城的人都会为他的艳丽所动。透过这两句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唐朝时期人们对牡丹花的热爱与追逐,这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日常风俗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从古至今牡丹一直都是“雍容华贵,吉祥如意”的象征,这与唐王朝盛世开明的气质也算相符。古籍中关于牡丹最早的记录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书中对牡丹的生长地与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牡丹,于山谷中生长,味辛寒,是治疗寒热之症的最佳药材”。看来早期牡丹更大的功效主要体现在药用价值方面。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牡丹作为观赏植物进行栽培与种植始于南北朝时期,迄今为止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牡丹的发展。柳宗元的《龙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明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唐玄宗时期,牡丹无论从品种与种植面积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当然这也反映出,在唐朝时期牡丹也成为了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的热爱之物。


那么,唐朝人对牡丹的热爱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唐朝时期牡丹的普遍存在、牡丹的商业化以及文人笔下的牡丹,来一起了解下唐朝人对牡丹的爱吧。


从宫廷到庙宇,牡丹花遍地开


皇帝在宫廷中有多爱牡丹,看个小故事就知道了。开元年间,兴庆宫内牡丹花开得甚是艳丽,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特意在园中观赏牡丹。为给赏花助兴,玄宗特诏李龟年等人来奏乐并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词”于是便让李龟年找来翰林侍诏李白作新词。李白便赋《清平调》三首来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助兴。


唐文宗路过慈恩寺在墙壁上看到一首诗曰“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回到宫中后便命妃嫔们品念此诗,自己还特意在内殿种植牡丹,以方便朝夕赏玩。


在长安达官贵人的府宅之中牡丹也是常见之物,每每牡丹盛开的时候他们还会互相邀请在各自家中赏花、饮酒。诗人刘禹锡就曾在浑瑊(唐朝名将)等人家中赏过牡丹,他还专门比较了一番特作诗一首《浑侍宅中牡丹》“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从诗中可看到浑瑊家的牡丹花不仅数量多,在花色上也是更胜一筹。诗人元稹也曾在自家静安坊的宅内种植了牡丹并写下《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一诗。


唐代佛教盛传,慈恩寺是长安城佛教圣地,在该寺庙的元果院、太真院等地均种植有牡丹。而且慈恩寺的牡丹比别处先看,又比别处后凋谢,凡来长安者必来慈恩寺赏牡丹。除了牡丹数量多外,慈恩寺的牡丹也是以稀有著称。据说唐武宗会昌年间,有朝中数人前往慈恩寺一同赏牡丹都言“所见之花无非浅深紫而已,并无深红色”。寺中老僧笑着,带领众人来到一隐秘的小院。只见院中有殷红色牡丹一丛,开花数百多=朵,艳丽照人,众人赏此花直到日暮才肯归去。


除了长安地区,洛阳等地也是牡丹盛地。在唐朝南方地区曾有人想移植牡丹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较难实现,故在当时有“人人惆怅牡丹出长安”之说。这表明在当时牡丹凭借其美好的寓意和艳丽的花朵,受到了整个唐王朝民众的喜爱。


商业化的牡丹


都说物以稀为贵,在唐朝那些牡丹的稀有名品价格甚高,热爱牡丹的人往往也不惜重金来求购。许多诗人在自己的诗中都对此景象有过描述,例如王建的《赏牡丹》中写“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白居易在《买花》中写“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一丛深花色,十户十人赋”。可见当时买牡丹已经成为家中习俗,而且还是不惜重金来买。就连快要凋谢的牡丹在唐朝也有人来买,为的是感受牡丹花那稍纵即逝的美。


当然在商业领域有需求就有供给,为了借牡丹之风获利许多人都成为了职业的育花师。在此种情形下一个优秀的牡丹培育师在当时一定能够赚的盆满钵满。据《酉阳杂俎》记载文坛大师韩愈有个子侄,育花水准一流,传说他能够改变牡丹的花色。当然这种说法带有一点的神话色彩,但也反映着当时人们在育花时的高超技艺。而高水平的育花技术毫无疑问的会推动牡丹花业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发展。


文人笔下的牡丹


唐朝的繁盛不仅在于它的经济与包容,更在于它那令人神往的文化境界。据统计,整个唐王朝总共出现过两千多位诗人,在《全唐诗》中共有诗歌作品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初唐有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以四杰著称,盛唐更是有李白、王维杜甫等人,及至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也是大家,晚唐便有李商隐杜牧等人在诗坛一展才华。


牡丹作为上到皇帝下到达官贵人、文人士子以及寻常百姓家不断追逐的事物,它又怎能不在诗人们的笔下一露花容呢。说到与牡丹有关的诗就不得不提起诗仙李白的《清平调》,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熟悉。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的基本意思是看到云彩就会想到贵妃那华丽的衣裳,看到牡丹花开就能联想到贵妃的容貌。当春风吹过栏杆,花朵上的露珠使花色更浓。这样的倾国之色,不是群玉山上遇见的仙子就是瑶台殿上月光之下的神女了。李白在诗中将牡丹花与杨贵妃融为一体,花即人,人即花,充分肯定了贵妃与牡丹的倾国之色。如此描写的手法甚是巧妙。


另外,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也曾写下一首《惜牡丹》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阶前那丛开的鲜红的牡丹,如今只剩下两枝残朵,作者的内心很是惆怅。想着明天清晨的风应该会把剩下的花也吹落,晚上赶紧手持火把细细欣赏着美好的牡丹花。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爱牡丹,珍惜花开的时候,当然也包含着作者感叹时光飞逝,惜春伤春的情感。


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写过名为《牡丹》的诗,诗文如下: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当百花落尽牡丹才开始吐露芬芳,人们都将它成为百花之王。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到像牡丹花一样的艳丽之花,它的花香也堪称人间第一。这首诗简明扼要的表明了牡丹花的特点以及在作者或者当时社会大环境中的地位。在读诗的过程中也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牡丹的热爱之情。


唐朝是诗人聚集的时代,也是牡丹花争艳辉煌的时代。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贯穿唐王朝的诗人们都借着牡丹写下了自己内心对花、对人与事最真实的情感。文人眼中不仅看到的是牡丹那鲜艳的花色与饱满的花蕊,也时常会用它来抒发惜时、离别、怀念故土的情感。


除了上文说到的这些,唐朝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牡丹。牡丹鞋、牡丹衣袖在当时都是流行之物。胡嘏的《戏题》一诗中就有“彤云犹拥牡丹鞋”一说。另外,我们所知的唐朝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便有仕女在发髻上插牡丹的细节。


如今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在西安的兴庆公园、洛阳的牡丹园等地每至花开时节依旧能够见到各色牡丹争相斗艳的景象。虽然时代有所不同,但牡丹饱满、艳丽的花朵以及美好的寓意千年以来都是人们追逐热爱它的原因。


本文由[db:作者]发布,不代表珠海合泰财务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iip208.com/gongsizhuce/967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896951607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