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税务筹划

海曙公司注册办理(一个地址可以注册两个公司吗)

科创营课堂草模讨论。

李泽湘教授在科创营首期讲开营第一课。

科创营第五期学员测试样机。

科创营第五期学员在讨论。

记者 黄合 海曙区委报道组 孙勇 通讯员 何锋

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业创新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不过,在日益白热化的创新过程中,如何找到适合一座城市基因的孵化模式、孵化路径、孵化生态,依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年前,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领衔的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正式落地海曙并运行。之前成功孵化大疆、云鲸的经验,能否贴合宁波的实际?能否成为“鲶鱼”助力宁波再造几个“独角兽”?能否为宁波带来一批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创新人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追踪采访。

培育具备“创新素质”人才

低调内敛,寡言谦逊,骨子里又似乎透着股倔强和拼劲。1992年出生、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博士谢明佐是宁波智研院“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第五期的学员。来到这里,一是冲着李泽湘教授的名气,二是听到其他朋友的五星好评推荐。

在短短42天的科创营中,他通过课程培训、主题讲座、调研考察、技术交流和样机制作等环节,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从理解行业和用户开始重新发现问题、定义产品、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创意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就在不久前,他向学校提交了肄业申请,准备专心致志在宁波大干一场。

“这已是我的‘二次创业’了,也很清楚创业过程中个体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这里,感受到了从课程培养、供应链、资金资源到场地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感受到了作为体系‘防脆弱’的力量;同时在行业大佬的加持下,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和底气。”谢明佐说。

宁波智研院负责人柯宏伟告诉记者,其实,创业远比想象中艰苦,硬件创业更是“九死一生”,“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定位就很清晰,关键在于人才,是要找到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特别是有一定技术背景又兼具好奇心、行动力和内驱力的人才,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他们成功”。

对此,宁波智研院站在李泽湘教授港科大3126实验室和松山湖机器人部落的经验上,在宁波复制了以科创训练营为抓手的人才孵化模式,先是面向海内外科创青年选拔人才,授以硬科技创业方法论,助力科创青年找到机会点,立项孵化,随后提供场地、资本、技术、供应链、行业导师指导等全方位的支撑,助力团队缩短迭代周期,落地硬科技企业,打造新品牌,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非常重视产品定义,鼓励年轻人从底层逻辑去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找到痛点。每一期的学员都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自由组队、在跨界中充分碰撞产生创意,甚至很多点子就是天马行空。”柯宏伟说,创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颠覆”了才能“创新”。

这种模式,也被学员们称为“新工科”理念,突破传统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产品定义为目标,培育一批发明原创技术的“学院派”创业者,发挥教育投资基金的早期扶持和创投联动作用,打造从创业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再到新经济培育相辅相成的全生态系统。

不到一年时间,研究院已在海曙举办5期“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招揽了158名青年科创人才,包括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本硕博学生。

聚焦智能生活的场景,这些学员在科创营里头脑风暴、智慧激荡产生了28个产品创新原型机/项目,其中8个已立项,部分项目产品进入打样、中试阶段;4个待立项审核;另外3个正在立项洽谈中。

“创业,是检验创新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这句宁波智研院展厅里的标语,正在潜移默化地更新着这块土壤上的创新氛围。

做那条扑腾的“鲶鱼” “从0到1”推动宁波产业转型

科创营第三期学员、1993年出生的徐祎禕则是放弃了另一个城市的人才计划,选择扎根宁波来搞创业落地。

“之前在北京也待过,感觉那里不太适合做硬件。而宁波这座城市,具有很好的产业链基础,制造业体系也非常全面,这些都是宁波的‘长板’所在。而且这里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刚柔并济,我非常喜欢。”徐祎禕笑着说。

在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她和团队伙伴们昼夜不停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为了能够在春节前实现小批量生产,徐祎禕常常直接在办公室里打地铺,拖着拖鞋,披着头发,在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忘我地研发。

创业孵化,需要土壤和生态加持。宁波智研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开始来宁波的时候,他们也曾迷茫过。毕竟这里和高校云集的深圳相比,创新的氛围、引才的能力特别是基于人才出发的创新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事先我们做了一次深入调研,发现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优秀人才很难从北上广深等地回到宁波、留在宁波工作,另一个则是这里民营企业家族化的情况比较普遍,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财富积累,目前守业的倾向比较突出,创新动力不够。”柯宏伟说。

紧接着,调研团队也发现,宁波的产业基础其实和深圳很像,都是历经从代工、草创到原创的过程,从“跟着别人做”到“技术上模范跟随”正向着“原创、品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一想到宁波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基础,团队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导入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来宁波,聚焦“从0到1”的硬科技,就做那条搅动一江池水的“鲶鱼”。

同时,和国内其他科创部落侧重点不同,宁波这里主打家电这个年产值高达千亿元的行业。在宁波,有着1.5万多家家电企业,1万多家代工企业,有着供应链基础和对成本控制、营销渠道的成功经验以及“从1到100”的制造能力,缺的就是“从0到1”关键一环的突围。

落地不足数月,慕名而来的舜宇、公牛、方太等本土头部家电企业纷纷前来对接,寻找合作的可能。不仅提供一些资金的注入合作,还直接将企业里精挑细选的工程师、产品经理、技术骨干选派来这里参与第一期科创营,和“00后”大学生们进行一次跨学科、多元化的碰撞。

“今天科创营的一小步,也许能成为宁波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的一大步。希望它能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和创业者。”李泽湘教授表示,自己对年轻人有信心,可以在这里实现政产学研用有效协同,打造实景化科创综合体。

柯宏伟表示,云鲸拖地机器人能够在这一体系里成功孵化,其实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有一群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年轻人作品牌定义,又有我们芯片作技术壁垒,加上宁波的制造能力、营销市场,肯定能够在这里催生一批这样的C端硬科技品牌。”柯宏伟说。

点燃那把“创新”之火 打造创业“热带雨林”式生态

1994年出生的邬梁爽是第一期科创营的学员,也是从深圳大厂回到家乡宁波创业的年轻人代表之一。目前,他正领着6个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00后”大学生从事项目的研发工作,预计本月可在海曙注册公司。

从立项到孵化,不过6个月时间,邬梁爽将“我不喜欢等待”挂在嘴边。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快速验证、不断试错、立马调整……明确了方向之后,一切都以快节奏的方式往前推进。半天时间3D打印,一天时间完成验证,用最简单快速的方法重新再来。

创新精神、不怕失败、全球视野——这是宁波智研院对这批留下来的年轻人个性禀赋的归纳。就像是在这里点燃了那把创新之火,大家为了自己的梦想披荆斩棘,有时候凌晨还能看到灯火通明,一如深圳凌晨时分科创园里璀璨的灯火。

改变,可能就是在点滴之间,可能就是从一两个年轻人的留下或者回来开始。改变传统招商引智“摘果子”的模式,直接从起点开始,将一些好的种子和人才吸引到宁波,在这里立项、注册、孵化、成长,把感情也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在李泽湘教授的带领下,宁波智研院以“创新创业方法论+顶尖芯片技术供应链”为“创新双螺旋”,走出“品牌+芯片+产能”、符合属地特色的“科创探索之路”。这里有创新创业方法论支撑、创业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供应链支持、“拎包即住”的免费办公场地,还有平台发起人之一高秉强教授Ping’s Club数家芯片企业的技术壁垒,行业专家、导师及体系内创业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帮助等。

在宁波智研院的模式样本XBOT PARK松山湖基地,过去6年已孵化逾60家硬科技企业,存活率高达80%,“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15%,包括生产网红拖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商用自动驾驶品牌希迪智驾、工业机器人企业李群自动化、仓储机器人知名品牌海柔创新、全球知名的智能船舶品牌逸动科技、外骨骼机器人奇诺动力、农业自动化企业恩茁科技、智能家居知名品牌卧安科技、移动储能设备知名品牌正浩科技、视觉芯片品牌公司思特威等。

“过去,一些人才不回宁波,可能是因为这里没有办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智造,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把更优质的人才真正留下来。哪怕在宁波,也能找到比肩深圳的创业创新环境。”邬梁爽在采访中说。

当然,这一切还都需要时间的酝酿。目前,宁波智研院打算在11月开出秋季营,从报名者中筛选一批学员免费来营里进行学习;同时也将和宁波诺丁汉大学进行合作,加强从娃娃到研究生全链条式的科创教育支持。

“我们同样期待,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帮助海曙打造‘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吸引更多理工科背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甬,为助力海曙的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新的动能,也为宁波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贡献一份力量。”海曙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本版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由海南合泰发布,不代表珠海合泰财务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iip208.com/shuiwuchouhua/1470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896951607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