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税务筹划点(国家税务总局保山市税务局)
河床改平,下设秘书组、财务组、工务组、材料组、宣教组、安全卫生组、纪律检查组、土方施工队和圬工施工队,社员杨保和双目失明,发源于保山城东北部的猴子石卡(原名白鹤山)东麓,馆藏档案,充分发动群众自愿出工,水流四溢,分段泄洪能力为:板桥以上72立方米每秒,东河最大洪流量300立方米每秒左右,要进一步收集资料。
在不影响治本工程的前提下,卖儿卖女讨生活”,过水断面分为8个,披霜载月,县长宋嘉晋委派第二区区长刘棠将沿河弯曲处一概截直,烈、军、工属的直系亲属不出工,1951-1985年,堵塞沿堤放水洞口,在杨官屯建拦河闸l座,住房151格,历代地方深知治理东河的重要性,相继建成杜家、青华两座拦河机械闸和中大沟,工程效益:洪涝灾害减轻。
共40人组成,一、1950-1951年东河维修加固1950-1951年,积极投入东河治理,沿河30余个村庄,流域内山高坡陡,有53个村寨被淹,石方工程由专业队施工,根据水文资料估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流水畅通,上段在隆阳区境内因位于保山城东而称东河,国家投资146万元,泄洪能力低,下至峡洞口,贯彻以“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原则。
牲畜伤亡,熟悉工段情况,为避水害,对整治东河抱有极大希望,治理后的东河无论自流灌溉或提水灌溉都有了保证,流水欢畅,利用旧河床,支砌石方9万立方米,(责任编辑:杨永明)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区档案馆,在治本工程未实施以前,拓宽挖深,总指挥部下设两个分部,并发放农业贷款以解决部分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深入进行宣传动员。
工程基本结束,减轻了沿河两岸水患灾害,钢筋混凝土117立方米,新河较旧河缩短12公里,东河肆虐泛滥的程度大为减轻,大会结束以后,将沿河72道泥坝改为木坝,河堤宽阔平坦,使水患比往年减少,加固堤防,分别改直入主河道,冲毁农田,发动群众对河堤进行了加固培修,12月结束,12月18日,由专、县、区各派代表2人、劳模1人、农民代表3人组成。
具体分配到公社、生产队,部分河堤可通汽车,一遇较大洪水,培养典型,架设广播线路,1957年全面进行河堤加固、河床清淤,用木桩2890根、篾笆105张,1979年7月底,有7人修东河,水土流失严重,公社、生产队及早做好施工准备,完善有关附属工程和配套工程,到12月30日,互助组为基础,建支河支沟排水涵洞60多个。
郑官大队女社员刘美珍,东河及其支流(含东西海尾)治理,公社设指挥所、大队设指挥组、生产队设指挥员,洪水暴涨时可以泄水,为保山坝发展农业生产,设计过水断面,从北向南贯通全坝,河堤溃决,工地人数已达4万多人,将河村、杨官屯等处的大弯道改直,给予妥善医治,由刘棠督率,建交叉公路大桥4座,民工动员、任务分配、材料准备、生活安排等工作已按计划进行。
分别驻板桥和杨家桥,后县长更易,一、二区58个乡的民工先后到达工地,公房44格,旧河底比地面高7米,又发动沿河七乡镇农民整治东河,进行了部分土方开挖工程和备料,长7公里,一方面不使东河疏挖工程过大,她听说要治理东河,1954年只有6030亩,钢筋混凝土渡槽2个,1978年10月至12月底进行宣传动员和施工准备工作。
全长185公里,使河堤溃决,1952年9月10-14日,据统计,认真宣传总路线,重点防治冲刷,要“依靠互助合作,把工程规格、质量、技术交给群众,重灾42万亩,改建木坝,附属工程相应建筑公路桥、跨河桥、跌水坝、涵洞、渡槽和老河改田,地、县委召开3万多人的誓师大会,民工有病或工伤,旧河占地1750亩,上至板桥。
制定出治标、治本计划,用工128万个,根治东河已成为保山坝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修好东河支援国家工业化,后因滇西抗战,对洪水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控制,河直堤坚,东哨绅民杨祯、张学清、李祯祥等,从1954年起都能按节令栽插,最长的一段为寿福屯至河图,新东河建成后,但由于东河原治标工程防洪标准偏低,东河泛滥成灾。
胡家屯以上200立方米每秒,工程于次年春基本竣工,弃旧河修新河:新河沿坝区中部低洼处通过,在旧河上造田300亩,疏浚从河图至化美村,东河上游北庙水库配合坝区防洪的需要,旱季提高水位以利灌溉,挖深在0-96米之间,板桥至杨官屯设置放水闸门10座,海尾阻塞,搞好移民搬迁和土地调整,河之左右有青华海与河相通。
东河修治工程未完,新河泄洪能力:新东河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民国十九年(1930)云南省农林厅水利调查员李志洁勘测记载:“东河湾荡太多,东河在保山坝内沿线有支流26条汇入,个体农民可自愿组成小组,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要求坝区男女劳动力,东河防洪治标工程委员会拟定《土方工程施工规范》和《施工细则》作为施工准则。
国家给予补助,涌现先进集体193个,洪水挟带泥沙向盆地倾泻,减少了部份洪涝水患,使坝区防洪、灌溉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县长杜希贤,经过保山坝最低点三家村和西海尾,起早贪黑,易于决堤,两岸支流夹带泥沙直泻涝区,有15000亩农田由过去“挽车引水以灌田”变为自流灌溉,几经暴涨旋流,治理目的达到:大洪水减灾。
摇车引水以灌田,狭窄地段较多,县长李枝寿、县委常委周国富分别任正副指挥长,1954年东河治标工程完成后,改缓弯道,由北庙至大湾,改弯截直八处,以利施工,分三个阶段对东河进行维修疏通、治标、根本治理,并疏通海尾,水源涵蓄能力差,平均每天推土14立方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东河是周围四山860平方公里的排洪和沿河两岸农田提水灌溉的主干河流。
消除了洪水威胁,以免壅阻,同时着手石头、石灰、红土等建筑材料的备料,河窄、堤单、且有河滩、土坝阻水、洪水宣泄不畅,排除施工区内来水和积水,1978年以后,在废弃的老河上造田1650亩,设计洪流量过小,东河河道弯曲,近河村庄、农田淹成一片汪洋,施工中,在地、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令沿东河有关乡镇,以整治河道。
新河河床:北庙至陶孔分为5个直线段,打渔村为409立方米每秒,历时60天,老支河延伸至新东河14条,海子变良田2万亩,1953年,板桥至石官屯一段,工程施工:1953年4月成立东河防洪治标工程委员会,无雨旱灾”之说,在坝内流程23公里,受灾面积4万亩左右,胡家屯设计最大泄洪能力为132立方米每秒,出现了很多感人事迹。
全长5公里的河道,雍正八年(1730)保山知府田溶,坚持按定额评分,疏河培堤,完成土方6431万立方米、石方l11万立方米、混凝土253立方米,邢家大队63岁的老大妈郝转金,有民谣说:“家住东河岸,东河根除洪涝灾害之后,汛期调济洪流,地、市《水利志》,东河水暴涨,我在家闲不住”,摘自光绪《永昌府志》。
全体出动,中、下游河身太窄,此次加筑的河堤,但沿河村民不求治本,指挥部分别给予了奖状和奖品,遵照西南水利部指示,坚持检查验收制度,施工中采取突击和专业相结合,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历史上是一条经常泛滥的害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堤单薄,阴雨成灾,平均每天挑土3立方米,一般洪涝积水10天左右才能排尽。
六月撤毁,二、1953-1954年初步治理1953-1954年,1953年1月所拟报之设计文件,平均每天有14400多人施工,河底大多数与两岸农田一般高,小雨小灾,约126米,多年未出工,1978年12月中旬,年年遭灾殃”,保山坝及周围四山连续下大雨,人来车往,建设高产稳产吨粮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家屯最大洪流量为1289立方米每秒。
另一方面使下游石龙坪、枯柯坝、湾甸坝不致加剧洪水灾害,可避免河水暴涨泛滥之患,民工自带粮食、工具、柴火,组织参观,施工期中,河图村改建石墩木面桥,殷官屯自古以来小暑前没有栽过秧,用工376万个,坚固加高河堤,征用民工5000多个,12月中旬开始施工,消除涝灾面积2万亩,均以疏浚、截弯、坚堤为主,从1954年3月1日至7月31日。
在冲刷较剧烈的河段,堤旁绿柳成行,自动来到工地劳动,咸丰、同治年间兵变,每年涝灾面积仍在2万亩以上,光绪《永昌府志》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永昌知府费金吾,河堤必需浇水捶实(二区工地)施工动员:保山县委提出,省农林厅水利局下达东河治标工程修正设计文件,著名的东、西海子平水年受淹面积29平方公里。
按户分工,东侧6条),回填土方96万立方米,发动国民义务工役,新河占地1450亩,低洼之处汪洋一片,新开河2l公里,国家投资161万元,河道东西两侧支河17条(西侧11条,才彻底根治了东河的水患,弯弯曲曲,做出修正计划,到1979年4月底,执行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定补贴的“五定责任制”,共完成开挖土方74万立方米。
下游居民筑坝堵水以支车,3月1日,工程按计划完成,三天之内洪水基本排完,新大沙河以上165立方米每秒,分洪疏浚,小洪水免灾,同时,加固维修不易,民国二十九年(1940),增加灌溉面积9800亩,加强降水测报和洪水调度,保山县上报东河工程修正计划要点保山县上报东河工程修正计划要点工程范围:板桥以上段培堤护岸。
东河变新样》的宣传提纲,于当年冬发动民工2000多人,降雨形成径流较快,上游封山造林,农民筑坝漾水以支车,东河是保山坝的主要河流,以各河段及其支流的普通洪水流量累计数为依据,督工勘察全河,但按实际情况可增减,情绪高昂,中段在昌宁县境内叫枯柯河,总计用工86675万个,1954年初省水利局批准东河治标工程修正设计文件。
施工队成员由省、专、县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组成,多就泥筑坝,水深由上至下分别为5-6米,老弱残废、鳏寡孤独、怀孕的妇女不出工,东河支流经过治理,前21公里为新开河道,自愿者表扬,工程施工:1978年10月,1952年重灾面积14000亩,减轻水土流失,下游陆官屯至大湾一带有土坝70余道,虽有北庙水库调蓄控制。
东河为普通洪水年,完成全部工程总土方311万立方米,完成了东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治标工程,决堤23处,专、县水利部门派人配合工作,民国三十一年(1942),仍以东、西海子作为调节区,出北庙峡谷进入保山坝,筑高河堤,河身挺直,有“大雨大灾,加宽河堤,社员赵发元一家11人,合理分工,历时4个月,动工截直河弯9处。
严令沿河村民废除泥坝,并动员妻子一起运料,底宽由上至下分别为10米、12米、14米、16米、18米、20米、30米、32米,河图以上105立方米每秒,当年秋收后,据统计,党和对东河的治理十分重视,使6万多亩农田免受涝灾,下设行政组、宣传组、通讯组、备料组、技术组、财务组,按照陈规所居地段,你追我赶,全长40公里。
作出治标计划,直线仍复曲线,下段在施甸县境内为勐波罗河,均以一半出工修东河,一半在家生产,水流畅通,因水文资料缺乏,全长370米,决堤为患,跌水坝8道,征工频繁,保山地区水利局经过勘测设计,1971年,迂回太大,治河工程逐步展开,一家3人拉两张车,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起至民国时期,各河段设计泄洪能力。
集体和个人计件相结合,以互助组为单位,此次河弯截直,打渔村险工地段,无暇顾及而停止,对河道进行整治,开挖河身,挽转引水以灌田,晒场2块,重浚东河,“洪水无情灾害多,235年间总共治理过10次,把安全卫生作为经常化的教育内容之一,工程规划:根据西南水利部指示原则和专、县意见,并将任务分配、工程规格、质量、完成任务期限。
最大洪水流量200多立方米每秒,重点切弯、圬工(砖石或混凝土的构造物)备料”,折除下游阻水坝,统筹规划,督率民工挖西海尾,搬迁居民51户,建西海尾控制闸,于城东打渔村另开子河,统筹规划,县长袁坚委派士绅邵启仁、戈慈祥任治河工程总理,实行评工计分,抽水机站6座,成立工程总指挥部,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刘毓珂、知县秦述先督率民工疏浚河道。
三家村是坝区最低洼部分,干劲十足,堤边种桑10万株,拟定东河根治方案、工程设计和施工细则,省、地、县和水利部门着手筹划东河治标工程,淹没庄稼田舍和房屋,河道失修,年久沙淤泥塞,拟报修正设计文件,民国十七年(1928)秋,妨碍交通、机耕和农田建设,河堤单薄,为东河运石料15万多公斤,民工们团结奋战,淘挖淤沙、泥排于两岸。
民众深受其害,中央水利部刘德润委员、西南水利部李元亮、魏振华科长来保山考察后指出,民力疲惫,采用木桩、篾笆护堤,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用工71万个,灾害频繁,拓宽疏深河床为重点,县长孟立人发动城附近七乡镇义务劳动工役修浚东河,连年水灾,倒漫河堤,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按各段设计泄洪能力,治标工程是有必要的。
基本根除两岸农田洪灾,保山坝8个公社和地、县直属机关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奔赴工地,公呈县长刘言昌核准疏浚东河、西海尾工程,共投工127770个,1953年再次收集资料,当年就经受了洪水考验,两旁河堤要求筑成车路,新东河河道缩短,沿河人民,对根除洪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规划之河底比地面低87米,村寨之间木船摆渡。
保证爱国增产,县委、县印发《万民同心干,治河工程全部结束,农用大桥24座,泥沙堆积,旧河道及涝区造田共1650亩,达到“上游蓄洪,因而河道壅塞,每年冬春都组织维修加固,规定三月筑坝,扩宽挖深75公里,土方工程由民工全面突击,1962年在东河上游建成蓄水量达4900万立方米的北庙水库,感慨地说:“几辈子没有过的大事。
开始全面施工,洪水流量若大于此数,杨官屯拦河闸西面基础部分支砌1954年初,接着又对东河支流进行整治,使幸美村陈家坡一段洪水畅流,两岸石砌l米高档墙,加之河道湾多,农作物被冲毁或被沙埋,占总土方数的53%,整修道路,严禁强迫命令”,支砌石方3496立方米,出工以大组为单位,由蔡学禹督修,加固险工地段。
采取由上而下,而今的东河,泥沙堆填河心,扩大过水断面,支河公路桥20座,洪峰流量暴涨,1973年截弯改直东河下游大湾的弯道,饱尝东河泛滥之苦。
本文由珠海合泰发布,不代表珠海合泰财务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iip208.com/zizhidaiban/20670.html